太平广记三则
2018-01-24 16:06:31
  • 0
  • 2
  • 7

幽默,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外来词,由英文(humor)音译而来的。幽默是指某事物所具有的荒谬荒唐的、出人意料的、而就表现方式上又是含蓄或令人回味深长的特征。

《太平广记》是古代汉族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鲁迅就曾建议读者看唐人小说还是要看《太平广记》。而在《太平广记》当中就有不少幽默的短文,以下列举、解说并试分析之:

一.鲁有执长杆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约:“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太平广记》二百六十二)

短文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山东地带一个二愣子拿着长杆过城门,横竖都过不去,没有办法在无可奈何之际;此时来了一位老人(即“老父”,对老人的尊称)过来,说自己虽然非圣人,但是也算是见多识广,他就说可以从中截断然后就好进城门了。结果这位仁兄果然接受了意见就按他意见截断了长杆。看到这则短文我最先想到的是小狗含着棍子过门框的片段,小狗也是左右进不得,碰壁的样子也是非常滑稽。本则短文虽没有交待上下情节(一般也不会也不需),也就是这个长杆究竟做什么用的,或许就是一个晾衣杆,那么为什么不就垂直城门打平拿出去呢?这当然是浅显的道理,关键后面来了一位长者说是见多识广,要他把长杆截断就可以了,这才是本段子的笑点所在,或者也可以说是嘲笑愚人蠢事。这是充傻装笨类型。

二. 甲与乙争斗,甲啮(nie四声)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而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同上)

该短文也很好理解。说是甲和乙打架了,甲把乙的鼻子给咬了下来(够残忍的吧)。有法官想要断案子,甲就恶人先告状说是乙自己咬的,法官问道“人的鼻子比嘴巴的位置高,怎么能咬的下来?”甲就回答说;“他踏着床就可以咬得下来!”这或许是糊涂官断糊涂案,法官不问他自己怎么咬自己的鼻子,反而一本正经的说鼻子比嘴巴要高所以咬不下来,这个道理就正如一个人想要抓着自己的脖子或者头发把自己抓起来一样荒谬实际上是没有施力的支点。所以恶棍甲就以讹答讹,解释到他踏着床就可以够得着自己的鼻子,里面所假设的就是鼻子和嘴巴不是一个空间的,鼻子以下好像身子一样可以折叠屈伸的。这样的逻辑就像有关晋惠帝的经典段子,说百姓闹饥荒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他还问大臣那么百姓没得吃为什么不吃肉粥?脱离了事实根据就显得荒唐荒谬可叹可笑。这就是所谓的强词夺理类型。

三 .开皇中,有人姓出名六斤,欲参(杨)素,赍名纸至省门,遇白,请为题其姓,乃书曰“六斤半”。名既入,素召其人,问曰,“卿姓六斤半?”答曰,“是出六斤。”曰,“何为六斤半?”曰,“向请侯秀才题之,当是错矣。”即召白至,谓曰,“卿何为错题人姓名?”对云,“不错。”素曰,“若不错,何因姓出名六斤,请卿题之,乃言六斤半?” 对曰,“白在省门,会卒无处觅称,既闻道是出六斤,斟酌只应是六斤半。”素大笑之。(《太平广记》二百四十八)

本篇就雅致一些,像《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段子一样,讲得是文人雅士的一语双关妙语连珠。说的是开皇中(即隋文帝年号),有个人姓“出”名字叫做六斤,实际姓出也不奇怪,中华姓氏之多之奇,名字叫“六斤”也很正常,正如鲁迅《风波》里的“九斤老太”,以出生时的体重命名或许在乡下也很正常。关键是帮他抄写名字的人恶搞一下他,写成了“六斤半”,杨素(杨坚宰相)问帮他写名字的人(白先生)怎么回事,为什么写错别人名字?白先生就解释说没有错的,因为在宫门那里不方便,也没有时间找称,只听到来客是“超出六斤多一些”(也既取“出”字其中一义,超过的意思,出六斤,即比六斤要多),所以斟酌之下就写六斤半咯。杨素就大笑。实际上还是欺负老实人或者说别人文化水平不够。如果此人也是读书人或者也懂得咬文嚼字,就说他“白先生”果然是“白字先生”也给他喝一壶;当然,这种类型的幽默段子也是占比较大的,关键在于“一语双义”当中两种意义的同时呈现并且发生了矛盾冲突来表现出的幽默成分。而同样在英语中这种语带双关的幽默句子也很常见,像"Your future depends on your dreams."So go to sleep.(据说是咖菲猫经典语录之一)。这就是典型的一语双关类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